storm-under-the-sun-thumb

Trailer

基本信息

製片:閩燕墨雨,彭小蓮
導演:彭小蓮,閩燕墨雨
剪接:閩燕墨雨,董然
攝影:閩燕墨雨,彭小蓮,董然,林良忠,司徒知夏
美術:麥克斯·威裏斯
作曲:羅伯特·埃裏斯·格格爾
動畫:春綠,張舒誼,梅凱仁,陳雷,方曉丹
聲效:陳卓華
顧問:羅伯特·鐘斯,譚家明,蔡甘銓,司徒兆敦

片長:136 分鐘
展映格式:BetaSP, DVD
2009

全球發行: 藍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DVD :詳情請看本網站“購買”頁面

參見IMDB
參見Facebook

毛澤東主席曾經被中國人民稱作“紅太陽”。很多人把他看成是拯救中國人民於水深火熱的“神”,但是毛澤東一路走上神壇時,靠的卻是一場又一場的打擊知識份子的風暴。1955年5月,毛澤東發起了一場全國性“肅清胡風反革命集團”運動。運動的中心人物胡風先生,曾在三、四十年代創辦了左翼雜誌《七月》和《希望》,是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詩人。官方資料顯示,在這場運動中,有92人被逮捕,78人被定為“胡風分子”,2100多人受到牽連。大多數在1955年被打倒的胡風分子,都到1980年胡風案件平反時才獲得自由。2003年起,彭小蓮和閩燕墨雨開始走訪全部健在的胡風分子和他們的親屬,用了五年多的時間拍攝了二十多位案件的倖存者。《紅日風暴》是第一部記錄“胡風案件”的影片,展示了從1927年胡風參加大革命至今八十年間中國歷史的片段,是一部從個人視點出發、以個人力量完成的重述歷史的作品。

導演的話

1967年3月17日詩人阿壟在獄中患骨癌去世。1968年4月2日我的父親彭柏山被造反派鞭打致死。他們兩人互不相識,素昧平生;既沒有書信來往,也沒有間接聯繫。但他們卻因為捲入了同一起案件,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分子”的罪名而死。
那個時代,死人的事變得司空見慣。面對周圍人的死亡,我似乎並不吃驚;甚至對自己父親的死亡,14歲的我也顯得很理智。那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都變得“堅強”起來。直到有一天,我去了紐約,在那裏讀書、生活了七年。看見了別人的生存狀態,我才開始意識到一個人的價值,意識到家庭、父親對我生命的意義。回想往事,我對自己曾經有過的“堅強”感覺到恐懼:在什麼時候我們被教化成那樣,我們的生命為什麼變得無足輕重?這一切都需要我從頭思考。這大概也是我和閩燕墨雨開始拍攝《紅日風暴》的最初動機。

彭小蓮

在過去的五年中,我目睹了胡風事件對牽涉其中的家庭的影響。在中國藝術常常被政治摧毀,我漸漸明白了為什麼父母不希望我學習藝術。通過歷史素材和原創元素,《紅日風暴》不僅要交待胡風事件的來龍去脈,還要在歷史書的空白處,記錄受影響的家庭的故事。

闽燕墨雨

媒體評論

導演文章

Festival and Forum Screenings

  •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2007年12月
  • 第3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2009年3-4月
  • 英國諾丁漢華語電影節,2010年1月
  • 美國密執根大學華語紀錄片展映,2010年10月
  • 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大學華語電影會議,2012年12月
  • 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學院媒體月展映,2014年5月
  • 美國亞洲研究會議電影展映,2014年3月
  •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筆會、Verso出版社共同舉辦,“中國共產黨之下之不同政見的文學家”研討會, 2014年11月
  • 香港中文大學放映,2017年11月12日
  • 艾未未和王芬策劃的 “1989年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 ” 項目中展出。2017年10月-2018年1月展出於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2018年-2019年展於美國三藩MOMA
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和翻譯教授張隆溪

當一位國家元首與一位作家對峙時,人們可能會感到驚訝。讓一個無權勢的人粉身碎骨時,那無所不能者為什麼要親歷親為。這部製作精良的影片,以艱巨的研究為基礎,追述了鎮壓胡風和他的反黨、反革命集團的可怖過程。無數的採訪與證詞構成了一次有力的敍述,讓我們意識到,這個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文字獄意義深遠,牽涉到了現代中國和中國人一直試圖跨越的歷史枝蔓與陰霾。閩燕墨雨和彭小蓮的工作十分重要,不僅因為她們保存和講述了一段歷史,還因為當權者至今仍舊選擇壓制這段歷史。

加拿大影評人,溫哥華電影節選片人謝楓

《紅日風暴》令我難忘和感動。它是一份不同尋常的檔案,一次令人震撼的回憶,一份重要的教材,也是在對中國與其(被掩埋的)歷史之關係的論爭中一個勇敢的插敘。在發掘被官方掩蓋的歷史之以中國基本的政治和文化任務中,此片邁出了艱難而有力的一步。沒有彭小蓮、閩燕墨雨和許多歷史學家、作家的工作,未來的中國就看不到現在的中國,而這是中國人民所需要和應得的。
完成這部電影的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從找到受訪者,獲得他們的故事,組織所有的材料,然後把它們納入到一個電影創作的過程,兩位導演的工作十分艱辛。我被這些受訪者和他們的故事所感動,對兩位導演能夠讓他們直率地、誠實地講述感到欽佩。他們的講述中既蘊含著他們坎坷生活中的豐富意味,又帶著對所失去的一切的悲慟。這個歷史事件中有很多材料需要我們慢慢消化。因為這部影片不僅僅是關於抽象的理論政治運動,而且還是一系列個人經歷的回憶,所以導演們讓受訪者用自己的聲音、視點去表達是一個基本的要求。
《紅日風暴》形式上的大膽創新令我驚訝。在重現一段沉重的歷史時,片中的動畫和音樂,有效地以諷刺與幽默淡化了那種原本會很容易聚集起來的悲觀與絕望。我認為《紅日風暴》是當今紀錄片運動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也是中國很多拍攝與歷史題材相關的紀錄片工作者應該學習的一部作品。我相信,當越來越多的像《紅日風暴》這樣的影片完成後,中國近年來還沒有被正式整理或承認的歷史會漸漸浮出水面,很難再被忽視或否認。

《綜藝》雜誌記者、影評人阿瑟瓊斯

對我來說,能在一部紀錄片裡面看到一個政治運動中豐富、複雜的細節是一件快事。很多紀錄片都因為要照顧想像中的觀眾而簡化了歷史本身的複雜性。這部影片並不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看懂而拍攝的,它或許對觀眾有些挑戰,但這也正是它的力量所在。
看到這樣一群優秀的知識份子、作家、理論家和記者,在政治小人們的權力遊戲中受難,是令人心痛的。我覺得中外觀眾都有必要瞭解這一段歷史。
導演們對歷史素材的使用,不像很多紀錄片中那樣隨意。她們對老素材的運用可謂充滿智慧,她們的影像運用和敘事手法則賦予了這部電影真正的靈魂和歷史感。那些反胡風的漫畫讓我特別驚訝:它們既詭異、惡毒,又包含著歪曲真相的幽默。《紅日風暴》是一部既令人感動,又充滿理性的影片,它對一個艱難而複雜的課題做出了優秀的研究與審視。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文學教授張英進

《紅日風暴》重現了社會主義中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頁,用難得的歷史素材和充滿洞見的分析揭示了毛澤東時代中國政治迫害的各種徵兆。胡風,一位三十年代成名的文學評論家,在五十年代被指正為一個反黨集團的領袖。他和他的很多朋友在沒有法律程式的情況下被捕,多數人都受難了幾十年。閩燕墨雨和彭小蓮的影片清晰、生動地重現和見證了這個至今仍舊敏感的政治事件。她們對歷史素材的創作性運用,對事件中人物的訪問,以及其中的動畫段落,都使這部紀錄片不僅可看性強,還可以有效地作為教授毛時代的歷史、社會、政治以及文學時的視聽輔助資料。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授田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被各種批判運動打上了烙印。有些運動在西方廣為人知,而有些則鮮為人知。在《紅日風暴》中,彭小蓮和閩燕墨雨所聚焦的就是相對鮮為人知的反胡風運動。
這個運動緣起中國領袖毛澤東和知名評論家胡風在意識形態問題上的衝突,尤其是他們對文藝、文化在馬列主義中國所應有的角色的分歧。毛提倡藝術應該為政治服務,而胡風則把藝術看作政治。毛把藝術家看作從國家領取工資、從而應替國家服務的雇員,而胡風則認為他們在政治領域裡應該有自己的自主性。對於我們來說,這似乎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在中國,文化和文藝永遠都不只是藝術表達。尤其是胡風在文化界被許多人看成是有著崇高地位的新文學之父魯迅的繼承人。如果不控制胡風,毛本人作為馬克思主義領導的地位可能受到挑戰。
通過訪問依然健在的所謂“胡風集團”的成員,經過了辛苦的資料收集和編輯,這部影片從整個運動的前因和準備,一直追述到毛澤東死後,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對這些被關押、勞改了二十多年的人的平反過程。影片讓我們瞭解了在毛的權力之下,意識形態運動的機制。由於彭小蓮的父親是胡風集團中的受難者,她能夠和這些成員們特別地接近。
如果這個運動沒有真實地發生,其中的故事完全是一個絕妙的戲劇:一個團體的領袖感覺被政府誤解了,他用傳統中國知識份子的方式上書申訴;一個變節者向權威舉報同仁,以期獲得自己在政治上的籌碼;一群“清白的旁觀者”被捲入政治的漩渦而無所適從;孩子們因為父母的過錯而在同學中受到壓力。
《紅日風暴》是對中國共產黨在五十年代,這個所謂的“黃金時代”的內部機制的視覺紀錄。片子拍攝可謂及時,因為在拍攝過程中,很多胡風圈子中的人都因年老而過世了。再過十年,我們可能會失去了所有曾經目睹事件真相的人了。正是受訪者們記憶的直率,讓這部紀錄片特別的生動和真實,也讓我們瞭解了他們的悲慘的命運,以及在面對逆境時的堅定不移。同時,《紅日風暴》也提出了很多問題。為什麼這些靜樂可苦難的人,可以這樣笑著講述自己的折磨?為什麼這些歷史的受難者還可以接受他們的政府?他們為什麼沒有抓住機會離開中國?
要瞭解今天,我們必須理解歷史。《紅日風暴》記錄了一個幾乎被人們遺忘的歷史事件。當代中國高樓林立,交通阻塞,到處可見民工的身影。很難想像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充斥著意識形態一致性、要求政治清白、滿懷著革命希望與熱情的年代。通過表現一個幾乎被遺忘的歷史事件,《紅日風暴》把我們帶回到一個似乎簡單、樸素,但其實卻和現在一樣危機四伏的時代。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立大學中文系主任寇致銘教授

彭小蓮和閩燕墨雨在紀錄片《紅日風暴》中所顯示的對胡風案件的調查具有世界級新聞業水準。胡風案件是現代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殘酷清洗一位作家和他的同仁們的事件。這部影片不僅是第一次對胡案的綜合介紹,也令熱切的國際觀眾看到了中國新紀錄片運動中的一次嘗試。
胡風是一位鄉村手藝人的兒子,從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這三十年間,他是中國一位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他的影響使他成為嫉妒心理和政治暴行的受害者,他的遭遇在文學界造成的影響至今仍在。
《紅日風暴》追溯了全國性反胡風運動—也既是一次反對言論自由的運動—之中,二十多位受害者從五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遭遇。如果不瞭解胡風事件,我們很難對1949年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的中國歷史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這部紀錄片的英文版中,包含了英文的旁白,但保留了受訪者多種語言、方言的敘述,並作了清晰的英文字幕。這些努力無疑對學生、學者、公眾都是很好的材料,提供了對一個事件的不同角度的看法。片中的新老影像的結合十分有效。我會把這部影片推薦給任何對中國有興趣的人。

基本信息

HuFeng-BookCover

《胡風——詩人理想與政治風暴》

Google圖書版

胡風是魯迅晚年親密的弟子和友人,在魯迅去世之後被看作其批判精神的重要承襲者,通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影響很大的《七月》和《希望》雜誌,培養了一代新文學的闖將,並作為「同路人」,幫助共產黨做了很多宣傳工作。1949年之前,共產黨曾經通過兩輪有組織的批評,嘗試團結和爭取胡風,但是他無法放棄自己的文藝理念、遵從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方針,最終釀成「新中國最大的文字獄」。

本書透過對84位受訪者的口述、從各家搜集的圖文資料以及對報刊文本的解讀,嘗試用多重聲音和視點,呈現政治風暴的各個層面,描摹五四之後幾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為他們的詩人理想付出的代價。

1925年秋,三個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同時入讀北京大學文預科。在動盪的時局中,他們選擇了三種不同的革命道路:王實味留在黨內,胡風一直是黨的同路人,而王凡西則轉向為黨的反對派。「北大三人行」這部歷史三部曲,以王實味、胡風、王凡西的生命脈絡為中心,借用紀錄片的手法,以多重視點組織材料,重塑三人之間遙遙相望又息息相關的顛沛命運,折射中國知識分子追求革命的歷史變奏,冀為讀者提供一部時間跨度大、同時可讀性強的中國知識分子通史。

名家評論

We need more history that ordinary people can understand.

我們更需要這樣普通人也可以讀懂的歷史。

-Zhang Yihe, bestselling writer/章詒和 著名作家

 

Whether in individuals or in countries and nations, historical memory is the content of life. Losing memory, or even distorting and erasing memory, is the destruction of life. This book retrieves erased and lost personal memories through interviews and dialogues, preserves history, and leaves an indelible mem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at should not be erased.

無論在個人還是在國家和民族,歷史記憶都是生命的內容所在。失去記憶,甚而歪曲和抹殺記憶,則是生命之毀滅。此書通過訪談對話尋回被抹殺和失去的個人記憶,為歷史存照,且為後人留下不可磨滅、也不該磨滅的記憶。

-Zhang Longxi, Scholar /張隆溪 國際著名學者

 

Hu Feng is a poet, critic, and theoretician with rich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criticisms”. He is the chief literary critic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true heir of the “May Fourth” enlightenment spirit. His creative achievements are the gold of the treasure hou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is worth reading and digging. 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our generation or a generation younger than me will rediscover Hu Feng and discover Hu Feng’s theoretical value and ideological style. Wei Shiyu’s 400,000-word book “Hu Feng: Poet’s Ideal and Political Storm” is a new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Hu Feng. In addition to sorting out the fate of Hu Feng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political history, this book also covers the fate of generations of intellectuals since Lu Xun. Its value will be proven by history.

胡風是詩人、批評家、理論家,有豐富的「理論實績」和「批評實績」,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首席文學評論家,「五四」啟蒙精神的真正繼承人。他的創造實績是中國現代文學寶庫的金子,值得我們好好閱讀,好好開掘。我一直相信我們這一代人或比我更年輕的一代人,會重新發現胡風,會發現胡風的理論價值與思想風采。魏時煜這本四十多萬字的《胡風:詩人理想與政治風暴》是胡風研究的新貢獻。此書除了梳理胡風在近代文學、政治歷史中的命運,也涵蓋了魯迅以降幾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其價值將被歷史證明。

-Liu Zaifu, literary critic and writer 劉再復 文學評論家、作家

 

In the author’s “Peking University Trilogy” series, at least in the mainland, Hu Feng is more well-known than Wang Shiwei and Wang Fanxi, and there are more critics. But “oral history” has its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compared to the historical works traditionally sourced from documents. The author combines the strengths of the two, with the most comprehensive oral and historical sources, and his good “documentary” writing style, which makes this book unique in the study of Hu Feng. It is not only rich in information, but also fresh and readable, with unique insights. Not only Hu Feng researchers can’t miss it, but also people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left-wing culture and its evolution history.

在作者的「北大三人行」系列中,至少在大陸,胡風要比王實味、王凡西更知名,論者也更多。但「口述史」與傳統上以文獻為源的史作各有長短。作者結合兩者之長、以盡可能全方位的口述、文獻史源加上其擅長的「紀錄片」筆法,使得此書在胡風研究中別具一格,不僅資料豐富,而且清新可讀,見解獨到。不僅胡風研究者不能錯過,一般關心左翼文化及其嬗變史的人們亦不可不讀。

-Qin Hui, Historian /秦暉 歷史學家

 

In order for us to remember, Ms. Wei Shiyu compiled the oral materials of two generations of rescued people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to a book. This achievement, like history itself, is huge and heavy. Let us bear it, preserve it, and take it with us on the long journey of life.

魏時煜女士為了讓我們記住,她把十年間搶救所得的兩代人的口頭材料整理成書。這份勞績,一如歷史本身,巨大而沉重。讓我們承受它,保存它,帶同它走人生的長途。

-Lin Xianzhi, editor and writer 林賢治 花城出版社編輯、作家

 

A large book with more than 800 pages is usually difficult to read, but after opening the book “Hu Feng”, one does not want to put it down. It is rare to see such rich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such a broad vision. Writings are not isolated narratives, and discussions are not the words of a family. To restore events back to history requires a lot of painstaking and meticulous work. Surprisingly, the authors who completed them were young and middle-aged writers born more than ten years after the Hu Feng incident. Without reverence for history and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society, it is absolutely impossible to write such a heavy historical work. For this, a heartfelt tribute to the hard-working author!

八百多頁的大書一般很難讀進去,但《胡風》一書打開後卻令人不想放下。很少見到如此豐富的歷史材料及如此開闊的視野,著述不是孤立地敍事,議論也非一家之言,將事件還原回歷史之中,要做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令人驚訝的是,完成它們的作者,卻是在胡風事件發生十多年後出生的中青年作家。沒有對歷史的敬畏,沒有對社會強烈的責任心,是絕對編寫不出這樣厚重的歷史著作的。為此,衷心向辛勞的作者致敬!

-Hui Qin, a reader from Beijing / 惠琴 北京讀者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ere have been many direct and indirect works and articles published on Hu Feng and Hu Feng elements. Roughly speaking, as far as describing the outline and process of this event, we can basically do the same, and the rest is the in-depth discussion of details and historical issues. Regarding the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details, Professor Wei Shiyu’s book has brought very precious basic and extended work to the study of the Hu Feng incident. Without her amazing contributi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 Feng incident is basically fragmentary and distant. The publication of Hu Feng: Poet’s Ideal and Political Storm has brought Hu Feng’s historical research work to a new path.

過去多年來,在文學和史學上,有不少的直接、間接的關於胡風與胡風分子的著作和文章發表。大致上,對於這件事的輪廓和過程的描述,基本上能做的已經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是細部的深入和歷史議題的探討。關於細部的深入探討,魏時煜教授的這本著作為胡風事件的研究帶來了非常珍貴的基礎性與延伸性工作,沒有她驚人的貢獻,我們對於胡風事件的了解基本上是片斷的、遙遠的。《胡風:詩人理想與政治風暴》,將胡風的歷史研究工作帶到了一條新路。

-Yang Yu-tin, Taiwan writer /楊雨亭 台灣自由作家

 

Who would associate poetic ideals with political storms? In fact, both originate from the same passion, blind, self-destructive, and even destroying it. A poem often originates from a storm of passion, and many people destroy themselves by writing, but few succeed. Political storms are often blindly written epics driven by passion. This is why people are people and why the world is the world. Fortunately, civilization progresses in the rolling, and in the end, it is destroyed and more successful.

誰會把詩人理想和政治風暴聯繫到一起呢?其實兩者源自同一種激情,盲目、自毀、以至於毀它。一首詩往往源自一場激情的風暴,借書寫而自毀者眾,成者寥寥。政治風暴往往是受激情驅動而盲目書寫的史詩,成毀無定,或者成而又毀,毀而又成。這正是人之所以為人、世之所以為世吧。所幸文明在打滾

中進步,到頭來終究是毀而又成者多。

-Kit Chun-yu, poet / 揭春雨 詩人

影片信息

片長:136分鐘 | 畫幅:16:9 |

語言: 中文,英文 | 雙語字幕

線上觀看

網站銷售

線上購買

【Eagle Wind Vision Online Shop】

【Amazon】

 

線下購買

Kubrick (香港九龍油麻地眾坊街3號昌盛花園地下H2鋪)

Music Life (香港九龍旺角信和中心地庫B29鋪)